曾经有很多年融可赢配,我都很强势的介入孩子的生活和学习,有点一言堂的决绝。
但凡我认为出发点是对孩子好,那么他必须要听我的,不容商量,不容置疑。
小学和初中强势要求时,孩子大部分时候还会被迫听话,算是比较乖。
可是等到了高中后,想再以命令和要求,逼着孩子学,根本行不通了。
越催着学,越反抗,越逼着学习,越不学,弄得我一点脾气没有。
孩子很明确跟我说:
别再拿初中那一套来要求我,我绝对不会再听一个字,我跟之前不一样了,不是你让我怎么学我就怎么学。我就是不听,你能怎样。
孩子说得很对,也能精准拿捏我。
是的,我无论是生气,还是发火,他都置之不理,实在不耐烦了,就跟我吵,跟我怼,然后拿更摆烂做给我看。
整得我一点脾气都没有,也意识到再拿过去的方法来命令或要求孩子,根本不适配了。
硬碰硬已经完全失去了效果,无论是哀求还是命令或是苦口婆心,对孩子来说通通都是无感的一堆废话。
不仅不会让孩子去学习,反而会激发孩子的叛逆之心,你让我学,我偏不学。
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,我就果断不再干预学习,也不再提及学习,而是用一个反向思路哄着孩子。
这里有一个要点是融可赢配,只哄孩子开心,但并不套路孩子学习。
要是哄完之后,再要求学习,家长的如意算盘可是要翻车了。
或者说带着让孩子学习的目的去哄孩子开心,被孩子透视和觉察到之后,孩子连对父母的最后信任都消失殆尽了。
想让孩子从逼着学到主动学,哄有两层含义:
一层含义是哄好家长自己,另一层含义是哄好孩子。
哄好家长的这一层是放下家长的焦虑与期待,放弃想要改变和纠正孩子的想法。
到了家长自己哄自己这一步,刚开始是迫于无奈,因为用尽了方法,孩子都不听,试过了所有途径,孩子都油米不进。
这时,只能后退一步,家长先远离孩子的学习,先放下改变孩子和纠正孩子的执念。
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哄自己身上:
用放大镜看孩子已经做到的,忽略孩子做不到的,让自己的落差降低点,焦虑缓解点;
对孩子说到做不到,平常态看待,孩子如果画的饼都能实现,那早就成为别人家孩子了;
管得了就尽力去托举,管不了孩子就后撤来修复自己,先修复自己的心理能量。
如果父母因为管孩子,让自己陷入了焦虑循环,这时管只会起反作用,不如自己先把自己哄好再做去管孩子。
哄好孩子这一步,不要带着复杂的动机与套路去讨好孩子。
而是发自内心的学会接纳孩子目前就是达不到父母预期的现状,但换一种积极的态度想,那又怎样?
孩子不符合家长对学习与成绩的期待,不意味着孩子就废了,更不代表着孩子毫无可取之处。
换一种积极的视角看见孩子,比如:
孩子三观很正,是一个很有涵养的小孩;
孩子很善良,乐于助人,很热心,与人友善;
孩子很有感恩之心,也懂父母的难处,还会主动帮父母做事情;
孩子热爱运动,积极乐观,想做的事都很有韧性。
除了学习之外,孩子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,父母要做的就是哄好孩子,放大孩子身上原本的优点。
这样用积极和正向的反馈,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价值,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父母的骄傲。
毕竟孩子只是成绩不符合父母预期,并不代表孩子做人,做事有问题。
当父母越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,孩子此时就有了勇气与信心,等孩子的情绪调整好,能量修复完,自然就能投入学习了。
哄孩子,并不是虚伪的夸几句,也不是蜻蜓点水般的奉承,而是发自内心的欣赏与赞赏,孩子才会更自律与自主。
校对 庄武融可赢配
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